作者:葉鈺雯
打破以往 「有病症才求醫看診、因慢性疾病得以會診營養師習得飲食衛教」的既定流程,願意開始了解自身狀態的個案,往往不會等到血檢指標持續紅字、必須長期服藥、代謝失調、慢性疼痛等諸多共病纏身之時,才希冀藥物與食療為仙丹妙藥能逆轉健康。
被動接受・營養衛教
此時的“疾病營養衛教”,需依循常規的臨床飲食指引為基礎原則,在短暫唔談中評估個案飲食內容,往往因信任關係的建立有限,或患者尚無法全盤了解自身飲食調整之重要性,對於飲食行為改變的推動有其侷限性。
主動尋求・保健諮詢
槓桿原理:最小改變,最佳健康效益
(延伸閱讀: 轉介整合性的健康管理資源合作,協助個案就醫、保健效益最大化)
營養與每個人都相關
另一方面,因自身歷經醫學中心的臨床營養培訓,擁有臨床醫學的背景有助個案理解自身疾病進程之發展,與適時轉介醫療的掌握度可優化個案關鍵的就醫資源。好比切換成營養師視角的就診家醫科醫師/家庭醫師,協助早期疾病介入轉介至合作的各專科醫師就診。或是對於亞健康狀態者,能及早在尚無疾病標籤時,即提供各項輔助醫療資源,導入如物理治療師、職能治療師、心理諮商師等全方位健康管理照護,有任何小病症困擾時保持密切聯繫/定期諮詢,可即時得到醫、護、營、職、物等多方醫事人員的專業建議,協助個案儘早面對自身問題著手解決,讓保健的觀念與行動可及早落實在日常生活,持續向個人健康光譜邁進。